一场舞剧
读《读库1906》的文章《飞天》,这是一篇讲七十年代末舞剧《丝路花语》创作过程的文章。舞剧非常成功,其成功原因即使放在今天看,也非常有借鉴意义。如今各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的做事方式,其实都可以从中找到对应。
摘抄《飞天》中的一些句子并试做对应:
在创作过程中,他如普通成员一样热烈地参与讨论和争论,从不以领导身份出现。这种平等、宽松、坦诚的学术论争风气,极有利于艺术作品臻于完美。
由于领导能和创作人员同甘共苦,了解我们的工作最需要的是什么,就尽量给创作人员提供方便条件,创造学习环境。
Y型管理支持和鼓励员工的成长,与之对应的X型管理则是领导一言九鼎,参见相关理论。
大家坐在一起,共同商量,也可以争论,有时争得脸红脖子粗,一直到拿出个比较满意的方案为止。
一个人的某个剧情建议被大家否定了,接着,有更多合理的建议涌动出来。
就事论事的讨论规则。
七场戏分给了五位编导、三位助理编导,这样保证在集体创作下,不会出现思路雷同,同时又打擂台,相互竞争较劲,比拼编剧水平。
项目管理。
之前创作过程中,曾有人试行加入歌唱元素,他坚决制止,坚持舞剧就是凭舞蹈演剧,必须用纯粹的舞蹈表达内容。
明确需求,仅实现核心需求。
(一位作曲家)自己躲在小房间里,整夜不眠。他的女儿在上小学,为尽快完成音乐创作,又怕影响女儿休息,考虑到安全,只好把女儿锁在大房间里。
赶项目加班,工作与生活不平衡。
(一位木工)花费了四十多天工夫,反复做模型试验,在皋兰铁芯子的基础上,制作升降和盘旋装置,终于成功。然后用自来水废管子做原料,请锅炉房老师傅帮助焊接,又在底部配上架子车轮胎,可以推行移动。
使用简单的实现,避免过度设计。并且测试很重要。
服饰如此众多且精美,人们以为花了不少钱,实际上,剧组只打了四万多元的服装道具预算报告。……(领导表示支持但也建议省钱)……剧组发动群众,把心灵手巧的家属组织起来,成立服装鞋帽制作组,专门赶制。
节约成本。
(第一次公演后)“现在距离真正的成功还远,现在不是创作工作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大家敞开心扉,纷纷剖析不足,建言献策。又一轮的打磨开始了。
项目周期迭代。
……于是他(一位话剧表演艺术家)也住进剧团,与编导、舞美人员看演员走戏,查找综合性整体演出问题。(他)果然发现,演员们很认真卖力,但缺乏规定情境中的人物感情。
基于反馈(feedback)的改进。
(沈从文)连讲了一个多小时,刚讲完,舒了一口气,歪在椅背上睡着了。(张兆和)告诉大家,沈老激动得一夜没睡着,现在想说的话都说了,终于睡着了。
熬夜准备presentation.
使节奔波,商旅跋涉,僧徒巡礼,学士吟咏。
交流与多样性带来繁荣。
(赴京演出之际)团长认真想了想说:“带够一个礼拜的粮票吧。”……(演出大获成功,四处巡演)……原本计划一个礼拜的行程,实际变成九个月。
估算往往不准。
连续演出二十五年,演出一千四百场,观众三百余万人。……有八代演职队伍的传承,有十九位主角英娘的换代。
项目的维护阶段,保证项目高质量移交。
舞剧是艺术,成功的项目往往也是艺术。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