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赞
昨天下午在徐汇区图书馆阅览,一气读了三本书,都是篇幅短小的。我发觉抽一个下午在图书馆读读小书很划算:小篇幅的书若是借回去,很快就要来还了再借,就得来来回回地跑——我现在真是具备了精打细算的小市民心态。
其一是《林先生的小孙女》,火爆过一阵子,读过了只是感到和《在地图结束的地方》有相通之处,特别是结尾,横穿马路,车流,心愿终遂,简直一模一样。顺便说一句,《在》一书英文原题Timbuktu,译名廷巴克图,是马里一个衰落的古城,又名通布图。马里的省名和省会名一致,小时候我曾注意到通布图这个名字,因为地图上注明“通布图区资料暂缺”,确实是地图结束的地方。
其二和其三就是题目所说的,玛赞·莎塔碧的绘本作品了:《我在伊朗长大》的第一和第二集。其实以前我并不知道这个名字,只是恰好被题目吸引。越读,越唏嘘,越愤怒,亦越感动。玛赞所绘其实很简单,不过是她的亲身经历。在我刚刚出生的年代,伊朗已经经历过人民运动,政权更替,镇压,杀戮,正在经历战争,虽然很远,其实也很近,只在同一个地球的另一个角落,只在二三十年前,只是我们这个民族也经历过,但不大记得的一些事儿。
剧透第二集中的两页(仅文字对话):
(毫无疑问,那天晚上我父亲接到一通电话。)
父:是的,当然……
母:是谁呀?
父:是玛赞学校的校长。显然,玛赞责问了宗教老师。她都是从她叔叔那儿学来的。 母:大概你愿意她的下场也像他一样?被处死?
母:你知道他们如何对待被捕的小姑娘吗?
母:你知道尼罗法的遭遇吗?就是你在考斯罗房间里遇到的那个姑娘?就是做护照的那个人?
母:你知道杀死处女是违法的……
母:于是,革命委员会的一个监察人员就先娶了她……
母:……在处死她之前破了她的处女之身。你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吗???
母:如果有人哪怕只碰你一根头发,我也要杀了他!
女:但你怎么知道得这么确切?也许他们对她只是一杀了之!
父:不,你妈妈说得对。从传统上讲,当一个姑娘出嫁了,她的丈夫就要给她嫁妆。
父:如果这姑娘死了,丈夫就得把嫁妆还给她的娘家。
父:这就是发生在尼罗法身上的事情。她被处死之后,为了使人们了解她的悲惨命运,他们给了她父母500突里(相当于五美元)。
母:500突里换一个无辜女孩的性命和处女身。
女: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整整一夜,我都在想那句话:“烈士的现身是向社会的静脉注入鲜血。”尼罗法是一位真正的烈士,但她的鲜血无疑并没有注入我们社会的静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