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通勤者视角

年初,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五,我开着汽车哼着歌去公司上班。那天晚些时候有个朋友发了条朋友圈“周五的交通真是美如画”,而我本应在看到这条的时候,按下“喜欢”按钮,可是我最后点的是评论按钮。

我该在下个出口出高速了,于是我加速超过一辆货车,观察盲区,打右转向灯,变道,一气呵成。等等,前面什么东西在路面?

当我意识到那是一部梯子,我已经来不及变回原道,那架梯子的一端和车道线相交,形成大约三十度的锐角,似乎在提醒我该复习几何知识了:汽车如何行驶才能与梯子平行?我在电光石火间解决了平面几何部分:将梯子置于两边车轮之间。可我没能考虑立体几何部分:梯子和汽车底盘相交了。庆幸的是,如果题目问的是怎样垂直相交,那我可能要先修我,再修车了。

image 总有刁民想害朕

我按下评论按钮,问他有没有看到那部梯子,他表示毫无印象。那天之后,我开始审视我开车通勤的做法,并且有所改变。今天就说说我今年通勤的方式。

开车

公司所在地远离公共交通。我住的地方到公司的行车里程十二英里,通常情况下,开车上班是时间最省的方式:早高峰半小时晚高峰四十分钟。在最近两天由于难得的假期,高速空空荡荡,驾驶时间更是少了一半。此情此景只有在每年不多的节假日期间,或者经济危机期间才会出现。更多时候,我需要耐着性子在车流中走走停停,眼观六路,和其他人一样,无谓地让汽车在低速运动中排放更多尾气。日复一日的开车,我记住了哪条车道哪里有坑,无监督训练出了最优化路线绕开它们。我也看到车变得越来越多,路面变得越来越堵,上个月刚刚训练好的错峰出行模型,这个月又不管用了。

还有各种黑天鹅事件:有一天大雨,我先知先觉地打开导航软件Waze,软件果然推荐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提前一个出口出高速,沿一条和高速平行的普通公路行驶。出高速时看着前方高速一动不动,心里窃喜。谁知那条路即将走完的时候,前方路面严重积水,警察封路了,所有人原地调头,我灰溜溜地返回高速,决定老老实实从通常走的出口出。祸不单行,等我挪到下个出口Marsh Road(直译为沼泽路)时,发现也被封了,因为Marsh Road变成Marsh了。那天路上我花了两个小时,组里其他同事也都迟到了。有一天还是在即将从Marsh Road出高速时,车流变缓慢了——这是正常的;很快车流完全停下来了——这就奇怪了。就这样大家在高速上停了十几分钟,恢复行驶后发现,原来是路上掉了一台音响,被其他车撞碎了,警察清理了一番。当然也有值得庆幸的事情:一天下午晚高峰,两车发生擦碰之后,一方司机怒而拔枪打伤了另一方,警察迅速赶到现场把持枪者击毙了,但高速公路也封闭了,直到午夜。那天早上我临时决定在家上班,否则我也要在路上花两个小时。什么,你说车祸?那都不是事。

此外,公司规模在扩张,但是公司停车场并没有扩张,所以每天要玩真人真车抢车位游戏——除了Pokemon Go之外我今年玩的唯一一款游戏。

班车

厌倦了开车之后,我开始研究公司自己的班车系统。拜城郊区花园城市的规划理念,以及自己当初对walkability(适宜步行性)不重视所赐,我住的地方离班车站比较远。美国有一家公司根据地址计算步行评分,满分100分,我家的评分是20分:意味着基本上所有活动都需要开车出门。既然要做出改变,也只能拥抱变化:我尝试过把车开到班车站附近,尝试过让家人开车捎我到车站,尝试过骑自行车并把自行车带上班车,尝试过走路四十分钟到班车站。也有时候没赶上班车,目送班车开走。不过只要赶上班车,就可以放松身心,看看风景,刷刷手机,一会儿就到了。经验丰富的司机会游刃有余地把我们送到。

火车

美国没有四通八达的火车系统,不过在部分地区火车可以用作通勤方式,例如纽约在地铁系统之外,每天有四面八方的列车出入中央车站和Penn Station. 在湾区,列车网络就小多了,只有BART和CalTrain两种选择。今年有时候会乘坐CalTrain,比如去参加QConSF的时候,乘坐列车到终点站再转乘市内交通,比直接打车要快。去公司上班我也尝试过CalTrain:先走路半小时到最近的火车站(比走路去最近的班车站快一些),乘坐火车到离公司最近的Palo Alto车站,再转乘公司班车。当然这种走法又增加了一次换乘,所以单程在路上的时间比直接开车翻倍了。

出差

纽约办公室的步行评分是满分100分:步行者天堂。纽约出差期间我乘坐过地铁,玩过共享单车,也步行,都很方便,反倒是乘车不方便。在奥斯汀,公交车的单次票价1.25,但单日票,无限次乘坐只需要2.5,于是我也几次利用公交通勤。当然在美国,出差免不了要坐飞机,所以我无法在这方面减少我的碳足迹。

选择

最近Elon Musk说每个人都厌恶公共交通,我不是这样的人。使用公共交通对于个人的效率会有所影响,不过对于整个交通系统的影响是正面的:在同等条件下,公交系统可以运输更多的人(见图)。

对于湾区的许多通勤者来说,汽车通勤是不得已的选择。在汽车时代规划、建设起来的湾区乃至美国的广大市郊地区,行人稀稀拉拉,车辆来回穿梭。像我这样的许多来湾区工作的人,来湾区的第一件事就是买车(如果不是考驾照的话),否则寸步难行。在公共交通这方面,可以说美国比中国,日本,欧洲都要落后几十年。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又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了,暂不赘述。不过,新的一年,我仍然会尽量选择不开车通勤。

更新时间: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