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

2019年1月更新:此文写于十年前,如今书友早已失去联系,但是依旧沉迷于阅读。重新发布,仅作格式修改和增加些许链接。

今日我由于在豆瓣网上看到一个同城活动,貌似挺适合我的样子,不禁一时心痒。

发起人对参与者的要求是这样的:

“1,热爱阅读,视其为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和享受。”   

感谢上海图书馆,感谢豆瓣网,让我重新拾取阅读之乐。

“2,具备相当的阅读基础,阅读广泛,经常阅读自身专业以外的学术类书籍。”

我确实喜欢各种书都去读读,自身专业的书倒是很少读。

“3,平均每月的阅读数量不少于一本书。”

我总是欺软怕硬地躲开大部头的书,三天两头读完一本小册子,因此不成问题。

“4,有每晚睡前阅读的习惯。”

这个倒是不一定,如果不太晚的话还可以。

“5,有买书和去图书馆的习惯。”

我有买书和去不同的图书馆(上图总馆、徐汇、卢湾、松江)的习惯。

“6,个人藏书不少于200本。”

没数过。。银川家里的算不算呢?在这边倒是没几本。

“7,出门时,一般会随身带本书。”

有时还不止一本。

于是,报名参加。会场很体贴地定在泰晤士小镇里的松江美术馆,自从上次看摄影展以来,我还没有来过,而这里的人气比那次展览时还更低迷。其实来了以后我发现,这儿还是举办着一些文化活动的,例如一楼报告厅的费雯丽电影免费放映活动,二楼展厅的吴玉梅画展,可惜都没多少人看。我和活动参与者会合后,就坐进一楼的书吧,边喝茶边聊。

豆瓣网上声明参加此活动的,算上我和发起者只有四人,实际到场三人,我,发起人安,以及安的朋友六哥。安是松江本地女子,好读书,嗜旅行,今年初入藏,经边防入尼泊尔,继而信步北印度数月,走过瓦拉纳西,德里,在拉贾斯坦邦漫游,又经紧张的印巴边境进入巴基斯坦,打算去伊朗时,闻汶川地震,赶回汶川参与志愿者和NGO行动,大约十月方回上海。六哥,广西人,驴友,常驱车云游,和安也是旅途中相识。于是读书成了次要话题,我们时而印度时而长汀时而赣州时而黄山时而越南地聊开了天南海北。

偶尔谈书。既是书友聚会,免不了带书去彼此分享。我带了一本龚鹏程的《书到玩时方恨少》,这是年初文庙偶得,为文化旅行随笔,作者深谙国故却不掉书袋,每议暴发户式的旅游开发,堂哉皇哉的文化仪式(例如“祭孔”大典),无不切中要害。因而我以为这本书会和真正的自助旅行者产生共鸣。果然,最后这本书被借去。安带了最近大受欢迎的何怀宏译《沉思录》,借自图书馆的,我还没有读过,可以暂时列入待借书单排排队。书吧本身也有一些书,例如大部头的《中国纹样史》,一些杂志,比如一期专讲公益事业的《城市画报》。一个下午就在谈读书行路间度过。这样的心灵度假,不由得不让人想起先锋,万象,半坡,那些我曾经沉湎其中时却不知珍惜的。   

和书友们道别出来,找不到自行车了,差点认定是车子被偷了,好在遇上一个热心的朋友帮我找,并帮我分析出事情的真相:其实我只是认错了放车子的弄堂,看来我果然做宅男太久,方向感退化。去大学城吃饭买水果,遇到一群学生,戴礼帽和口罩,在路边列队做操、做各种动作,喊一些台词例如“输的人是包子”“披萨”之类。   

最近突发奇想,丹每买一件衣服,或一条裤子,或一双鞋,必给她搭配一本书,让丹也享受阅读的乐趣。

更新时间:

留下评论